
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的快速发展,导致相关风险不断积累。据专家分析,2017年下半年由于政策不断收紧及可客群不断下沉,贷款质量会进一步恶化,贷后处置市场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基于此,零壹财经和览雨信息于11月9、10日联合举办中国贷后风险管理及资产处置峰会。会议由捷越联合协办,资易通、催米科技、仲财通及中国消费信贷催收行业协会(筹备)等机构支持。500多位来自银行、消费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机构的客户参与了本次峰会。
此次论坛邀请广东德律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作云出席,作为中国消费信贷催收行业协会(筹备)的发起单位之一,站在行业自律的角度,徐作云董事长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做了呼吁。
以下为徐总演讲实录: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2016年 4 月,中国消费信贷催收行业协会(筹备)在北京发起设立,目前,24家催收协会会员单位在不良逾期户的个贷类催收外包中,占有了工、农、建、中、交、平安、招商、广发等股份制金融机构委外催收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今天,我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代表我们催收协会筹备会,主要围绕催收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创新,针对目前催收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大家做一点分享与交流。
行业发展与创新需要正确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导向,我们十分期待政府及相关机构推动整个催收行业执行基本一致的市场准入政策与监管要求。
一、催收行业现状分析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不良资产规模达10万亿元,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已突破两万亿。本行业甲方,目前已经涵盖所有股份制银行,大部分商业银行,逾半数保险公司、担保公司、贷款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近两年以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方兴未艾,催收外包行业甲方数量与类别呈不断增长态势,由金融业向类金融业扩散;从发达地域向不发达地域辐射等趋势。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类金融业也加强了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和核销力度,包括逾期欠款催收、不良资产证券化、债务转让、重组等多种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巨大的金融不良资产,促进了位于其下游链的催收行业的快速发展,“催收”行业应市场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催收外包行业的法人单位数量可达到2500-3500家,专职从事催收外包的人员约 30 万人。但实际上,符合一般行业要求的(比如具有专业操作系统、员工符合从业条件、部门设置符合甲方要求、操作流程符合安全标准、专注于催收外包服务、有一定业务覆盖率等方面)法人单位数量不足 100 家,而真正能符合作业规范的从业人员仅2万-3万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些非专业机构从事催收工作的社会人员充斥其中,使得规范的催收公司与合规的催收从业人员的社会形象受到极大损害,使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被蒙蔽了阴影。
二、催收行业的发展与创新
在国有及股份制金融机构的严格监管和引导下,中国已成长和发展起来一批合法合规、坚守底线、阳光透明的全国性的催收机构。这些机构坚持与国家问题导向相一致,与市场发展相协调,与客户需求相谋和。
身处这个行业,在不断摸索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合规是行业生命线,人性是发展制高点。
毫无疑问,我们的自身发展中一直贯穿着这条线和这个点,坚守底线,发扬人性,为各大金融机构收回不良贷款的同时,以第三方的身份促成大量的和解,化解了矛盾,促进行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保障了国家金融安全,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中国的催收行业经过十多年以来的发展,已由外资公司作为导向到本土公司引领行业发展的走向;由重资本、重运营的模式向轻资本、重运营发展的走向;由“偏重一隅”的发展理念向“多点运营”的发展理念过度;由墨守成规的技术保护向“创新、实效、分享”的技术革新发展;由“各自提防”的同业态度向“互助互惠”的同业态度转变;由“几家独大”的占有率向“百花齐放”的市场占有率转变,更多的同业交流平台将大量涌现。
如需查看完整版资讯,请点击以下网址
转载地址:http://www.ah.chinanews.com/news/2017/1117/89812.shtml